溫州博物館里收藏多尊福建德化的白瓷人物,基本是佛教題材。這尊達摩渡江就是德化窯的精品。達摩是南朝梁時期東來的天竺高僧,從廣東來南京雨花臺講道,因于梁武帝的佛學觀點不同,拂袖北上,在長江岸邊抽取了一棵蘆葦置放江面上而渡江,由此流傳。在明清兩代的德化窯里,觀音、達摩這類題材很多。明之前,中國南方的白瓷燒制最為成功的當數(shù)德化窯。作為一個民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非常不容易,雖說景德鎮(zhèn)也是南方白瓷中心,但不能忽視其官方財力與技術(shù)的支撐背景。
白瓷最初發(fā)軔于北方窯系。目前,從出土器物來成,成熟的白瓷產(chǎn)品大致是北朝北齊時期,但從原始瓷到白瓷的發(fā)展有一個很長的探索周期。自然界里白色,無處不有,按色譜,三原色紅、綠、藍三色按相同比例混合為白色。因此,瓷器要燒出白色釉,就是色差的減法。青色釉是原始瓷基本釉色。青瓷起源于東漢時期的中國南方,非常有趣的是,青釉提純變白又是北方窯工們的杰作。只有將青釉及胎中的鐵呈色元素剝離出來,方可燒出白色的瓷器。不過早期白瓷依然偏青,真正使白色的純度提高是到唐代的邢窯。唐代飲茶之風盛行,客觀上對盛具提出更高的要求。邢窯與越窯經(jīng)過六朝的醞釀,此時,形成“南青北白”大格局。但白瓷一直引領(lǐng)中國北方窯系主導,到了宋代,河北定州定窯的白瓷躋身“官、哥、汝、鈞”的序列。定窯是邢窯的延伸,但定窯把唐代的金銀器技術(shù)發(fā)揮到新的境界,在器物的口沿鑲上了金、銀、銅。在柔白的釉面呈現(xiàn)華彩光澤。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另類創(chuàng)舉,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北宋受金人的擠壓,舉國南遷。定窯隨之移師南方。扎根兩地:景德鎮(zhèn)、吉州。為示分別,統(tǒng)稱南定。南定不全純白,如影青、黑定、紫定、紅定等均脫胎其中。蒙古人建的大元為馬背民族,不重文化,卻重匠藝。特別其民族色彩嗜白,因此,元代的官窯樞密白瓷極為有味。如草原上的高天流云,草場上白駒過隙,通透的白略帶神秘。而元人用具崇尚大器。有了白瓷成功的燒制技術(shù),一切釉下彩的變化就變得容易。元代青花與釉里紅的出現(xiàn)絕非是偶然。它上承唐宋單色釉,下啟明清彩色瓷。因此,元朝立國雖短,在中國瓷器史上是有功的。
到了明朝永樂甜白,德化白瓷,那是在景德鎮(zhèn)彩瓷一統(tǒng)天下的百花園里所綻放的別樣奇葩。此時,白瓷已不是主流。但是,永樂甜白是因皇室的嗜好由官窯特意為之。而德化白瓷卻是因為泉州這個東方大港外銷的需要。加上工匠的精益求精。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回國后,極為推崇此白瓷,稱之為“中國白”。他的廣告做得很成功,因此,西方有的稱德化瓷為“馬可波羅白”。據(jù)說,德化的瓷泥,要在露天堆放一二十年,經(jīng)風霜雨雪的漂洗,最后才制瓷骨。所以,泥里不見雜物,不含色素。細膩如棉,溫蘊如玉,似飛瀑映雪、梨花帶雨。故其在塑造人物的面孔表情、衣裳的折皺紋理,極為傳神到位。這些造化之功與人力的結(jié)合,才有了德化窯的不朽的藝術(shù)生命力。今天,所能見到的德化窯的作品無一不搖曳生姿,顧盼生情,或許就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