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發(fā)全社會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熱情與潛能,加速宜春知識型、技術(shù)型、創(chuàng)新型產(chǎn)業(yè)工人隊伍建設,助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今年宜春市啟動了首屆“宜春工匠”選樹活動,經(jīng)基層申報推薦、專家初審復審、公眾投票、聯(lián)席會議審核,10位在行業(yè)或領(lǐng)域內(nèi)的佼佼者脫穎而出。
在靖安縣的白云深處,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桃源盛景,竹林搖曳,花香沁人,一座古樸的院落就掩映在這青山綠水中,聞名遐邇的靖窯就坐落于此。記者到來時,他正坐在窗前利用手動轆轤車旋轉(zhuǎn)的速度,通過靈巧的雙手,隨心所欲地把泥巴拿捏成充滿生機、形態(tài)各異的杯、瓶等坯胎。
他就是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靖窯黑陶制作技藝傳承人伍映方。
自小耳濡目染,為學藝“三顧茅廬”
伍映方祖籍為吉州窯的所在地吉安。其祖上世代以制瓷為業(yè),后來遷徙到湖南。1990年17歲的伍映方因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為減輕家庭負擔,他主動放棄學業(yè)。正好那時父親作為陶瓷技術(shù)人才被靖安縣陶瓷廠聘請,他便隨父親一起進入陶瓷廠工作。伍映方自小天資聰慧,玩瓷土長大,耳濡目染,對陶瓷有著特殊的感情。進入陶瓷廠工作后,從拉坯、造型到裝飾、配釉,五六年的時間他便學完了基礎(chǔ)技藝。因不滿足于現(xiàn)狀,伍映方越來越渴望外出學藝。于是,每次只要發(fā)了工資攢夠了路費,他就一個人去外面學習新技術(shù)。他說:“別人出去游山玩水,我卻只為尋找陶瓷的蹤跡。”景德鎮(zhèn)、宜興、醴陵……只要與陶瓷有關(guān)的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2006年的一天,伍映方聽一位制陶的師傅說,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所長伍映山技藝非凡,于是伍映方便想去拜訪他。由于種種原因,前兩次他都沒有見到伍映山,但他沒有放棄,決定“三顧茅廬”。第三次他提前打電話聯(lián)系,對方同意后,他連夜趕往吉安。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三點鐘。伍映山聽了伍映方對陶瓷的獨到見解后,感覺相見恨晚,交談中發(fā)現(xiàn)兩人都是祖籍吉安,而且兩個人的名字就相差一個字。也許這就是緣分,此后,伍映山便稱伍映方為弟弟。
伍映山了解到伍映方的父親是一位古法陶瓷的老藝人,他們父子都熟練掌握了從攣窯的天然材料辨別、加工,到各種手工制坯、各種土釉的配比與應用,還有滿窯、燒窯等全套傳統(tǒng)陶瓷制作技藝。不久后,伍映山特意前去靖安拜訪了伍映方的父親。第二天伍映山離開時,鄭重地對伍映方說:“賢弟,我知道你好學愛學,但是你想過未來的發(fā)展和事業(yè)嗎?你自己有這么好的手藝,把這手藝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就功德無量了。”伍映山的這一番話,如當頭棒喝砸在伍映方身上。他開始重新認真思考自己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從那以后,伍映方沉下心來,開始研究古法技藝。他到靖安各地尋找一些老藝人保留下來的制瓷配方?吹剿撔暮脤W,許多老藝人毫不保留地把配方都傳授給他,慢慢地他掌握了明清以來各種顏色釉與基礎(chǔ)釉的原始配方、釉的所有技法。仔細研究過這些技法后,他頓悟到,老祖宗留下的技法有精華也有糟粕,應該學會如何去甄別。最終他提出了一個目標和構(gòu)想,不用硅酸鹽等化工原料,采用祖輩幾代人積累下來的工藝技法——最原始純天然古法技法制作黑色陶瓷。
堅持古法技藝,復制蛋殼黑陶觚
一次偶然的機會,原靖安縣林業(yè)局局長單慶華了解到伍映方復制了宋代有釉黑瓷后,非常驚喜。單慶華對有釉黑瓷的價值有深刻的認識。于是,他便向靖安縣原縣委書記張龍飛推薦了伍映方,并向張龍飛講解了宋代古法有釉黑瓷的制作技藝和歷史文化價值。張龍飛一聽立刻找到伍映方,帶他去看靖安老虎墩出土的距今4500多年的蛋殼黑陶觚,其“薄如紙、亮如漆”的特質(zhì),讓伍映方十分震撼。這種蛋殼黑陶觚的制作工藝要求非常高,其最薄處僅1毫米,即使在具有先進設備和成熟制陶技藝的今天,也難以完全復制。正因為制作難度大,其制作技藝久已失傳。能否用靖安本地的原材料,純手工復活古人黑色陶瓷制作技藝并復制老虎墩蛋殼黑陶觚?張龍飛給伍映方出了一道高難度的研究課題——復制蛋殼黑陶觚。張龍飛對伍映方說:“你把手上的其他事情先放下,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蛋殼黑陶觚古法技術(shù)的挖掘上來。我們會全力支持你。”
接到任務后,伍映方克服困難,日夜研究,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多少次,他坐在書桌前,仔細研究技法到深夜;多少次,在復制失敗時想起父輩的身影;多少次,他守在窯前任火光映照著被煙熏火燎的臉龐,一等就是二十幾個小時,甚至六十幾個小時?椿、添柴,不能有半點馬虎,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由于積累了30多年的手工基礎(chǔ),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伍映方就用古法技藝把蛋殼黑陶觚復制出來,在業(yè)界引起了震動,全國各地的制陶者慕名前來參觀。
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研究和試驗,伍映方用本地多種泥土進行配方,已經(jīng)掌握了古人黑色陶瓷燒制技藝。伍映方以老虎墩蛋殼黑陶觚為原型復制出來的黑陶觚,除了具有與原物幾乎一樣的特質(zhì)外,硬度還有了明顯提高,達到了瓷的燒結(jié)程度,無釉卻產(chǎn)生了釉的光澤,因此被稱為無釉黑瓷。這是伍映方一個獨特的創(chuàng)造。用伍映方的話說,這是蛋殼黑陶觚的“升級版”。這次成功,破解了溫度超過800度以上就得不到黑陶的千古難題。無釉黑瓷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已成為省級地方標準。
此外,伍映方還原汁原味按古法成功地復燒出多種歷史上的名貴黑色有釉黑瓷,譬如:黑定鐵銹斑、木葉天目、剪紙貼花、油滴、玳瑁、虎斑、兔毫、素天目,并在傳統(tǒng)黑色陶瓷與黑釉瓷的基礎(chǔ)上成功按傳統(tǒng)方法創(chuàng)燒出無釉黑瓷,填補了該領(lǐng)域的空白。
“即使掌握了所有技藝,各個制作流程十分嫻熟,燒制的成品率也極低,甚至不到百分之一。”伍映方感慨地說,正因為靖窯黑陶、無釉黑瓷的制作難度大、成品率低,作為一位手藝者更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應以展示為主,告訴人們它承載了多少傳統(tǒng)文化,不能沾染太多的商業(yè)氣息。要守住一團干凈的泥,點燃那把原始的火;踏著一條坎坷的路,回到藝術(shù)真正的家。
淡泊名利,只為傳承與創(chuàng)新
幾十年來,伍映方已記不得消失在他錘子下的作品有多少。每一窯的溫度控制、火候、時長并沒有精確的判斷依據(jù),只有從成千上萬次的試驗中去總結(jié)出規(guī)律。因此,燒制黑色陶瓷可稱得上是與火的博弈。伍映方身邊常備一把小錘子。由于窯變的天然性,每一窯能夠奉為精品的寥寥無幾。即便成品率再低,伍映方也不降低標準。每一窯出爐后,伍映方對那些不盡其意的黑色陶瓷,皆是一一敲碎。即使有人愿出高價讓他“手下留器”,伍映方也決不動心。在他的藝術(shù)世界里,成不了他眼中的精品,便沒有保留的價值,更不可作為商品走出家門。他說:“你今天不把它砸爛,它明天就會把你砸掉。”
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伍映方對黑色陶瓷的癡迷也影響了他的兒子。伍映方的兒子大學畢業(yè)后原本可以進入縣林業(yè)局工作。去報到的前一天,伍映方和兒子徹夜長談。他說:“如果負有使命和責任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那么就是站在了人生的一個新高度。”
望著眼前清瘦的父親,想到父親將慢慢老去,又回想起父親對黑色陶瓷技藝苦苦探索不尋常的日日夜夜,兒子悟出了任何文明都需要傳承這個道理。第二天,他毅然放棄了這份穩(wěn)定工作,選擇和父親一起做黑色陶瓷。伍映方十分欣慰,他悉心傳授兒子制陶技法。很多人不理解,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但在伍映方心里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義。工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那種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還有很多未知的瑰寶等待著人們?nèi)ヌ綄。而伍映方的這種堅守只為讓失傳數(shù)千年的黑色陶瓷手藝燦爛回歸,把黑色陶瓷的藝術(shù)之美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