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艘沉船模型、300余件外銷瓷集結登場
去朝天宮探秘古代“海絲沉船”
圖為從沉船出水的文物。 本報記者 馮芃攝
出水15萬件瓷器的“哥德馬爾森號”沉船、亞洲最大沉船“南海I號”、十余件元青花瓷器……昨天上午,“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mào)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多功能展廳開展。此次展覽由南京市“海絲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和南京市文廣新局聯(lián)合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等全國22家文博單位合力打造,共展出11艘古代沉船模型和300余件出水外銷瓷及海絲相關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占10%。
模型復原:一網(wǎng)打盡11艘古代沉船
一進展廳,11艘造型逼真的古代沉船模型和潛水員進行水下考古的場景還原,讓觀眾彷佛置身于神秘幽深的沉船考古現(xiàn)場。
11艘古代沉船中,國際知名度最高的當屬“哥德馬爾森號”。這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于1752年從廣州港出發(fā)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中途沉沒于印度尼西亞海域。1985年,英國人邁克爾·哈徹打撈該船,并于次年將打撈出水的15萬件景德鎮(zhèn)窯瓷器和125塊金錠,以“南京貨”名義交由佳士得拍賣行在阿姆斯特丹拍賣。
我國政府曾派耿寶昌、馮先銘兩位專家攜3萬元美元參加競拍,并特地選擇了1號牌,但這批出水文物最后拍出了當時創(chuàng)紀錄的2000萬美元天價,兩位專家連舉牌的機會都沒有。后來,香港的羅桂祥先生將自己拍得的出水瓷器捐贈給故宮博物院,使得這批瑰寶得以回歸故里。
對國人而言,最熟悉的古代沉船應該是“南海I號”。這艘南宋沉船于1987年發(fā)現(xiàn)于廣東省陽江海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亞洲最大沉船。出水文物包括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在內(nèi)的宋代名窯產(chǎn)品超過30種,還有手鐲、腰帶、戒指等黃金首飾,以及上萬枚漢代至宋高宗時期的中國銅錢。
“南海I號”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整體打撈方案,出水后運抵博物館的“水晶宮”內(nèi)進行科學保護與發(fā)掘,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一次創(chuàng)舉。
外銷瓷器:道教八仙法寶成經(jīng)典紋飾
“哥德馬爾森號”出水的青花山水人物圖碗、“黑石號”沉船同款綠釉龍紋葵口盞、“南海1號”沉船打撈出的青白釉花口碗……展廳內(nèi),數(shù)百件古代沉船出水瓷器,帶領觀眾重新走進“東方瓷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代。
如今,中國的青花瓷早已享譽世界,但在17世紀初的歐洲,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克拉克瓷。
17世紀初,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運載的中國青花瓷抵達歐洲后引發(fā)轟動,當時的歐洲人并不清楚瓷器的產(chǎn)地,故稱之為“克拉克瓷”。
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洋考古公司與馬來西亞政府合作,對馬來西亞加奴州東海岸的一艘沉船進行打撈,沉船因出水大量明代萬歷時期風格的瓷器被定名為“萬歷號”,而這批瓷器也大多被命名為“克拉克瓷”。
此次展出的一批“萬歷號”出水瓷器中,有一件青花暗八仙紋克拉克盤,瓷盤上的主題紋飾“暗八仙”,是中國道教神話八仙過海中呂洞賓與鐵拐李等8位仙人使用的道具法寶,這種紋飾也是“克拉克瓷”的典型紋飾之一。
私人訂制:中國瓷器“邂逅”希臘神話
紋章瓷,是中國工匠按照歐洲商人提供的歐洲諸國國徽、王徽以及貴族、軍團、公司等徽章標志制作的一種“訂制瓷器”,是中國古代外銷瓷的重要品種之一。
此次展出的一件廣彩描金“TASWELL”紋章瓷盤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間,為東印度公司成員William Taswell訂制。Taswell祖上在倫敦經(jīng)商,1715年移民至美國弗吉尼亞,成為美國Taswell家族的創(chuàng)始人。
除了紋章瓷,還有很多外銷瓷以歐洲版畫和素描作為裝飾主題。從18世紀開始,這些作品從歐洲送往中國,題材包括神話和寓言故事、歷史事件、戰(zhàn)爭場景等,中國工匠會用不同的裝飾手法繪制在瓷器上。
一件廣彩帕里斯審判圖小盤,圖案取材于古希臘神話故事《帕里斯的審判》,描述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為將金蘋果判決給愛神而得到美女海倫,導致爆發(fā)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整個瓷盤畫面充滿了寫實的歐洲油畫風格,與中國傳統(tǒng)的寫意畫風形成了鮮明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