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峰:穿越隋唐,掀開井陘老窯瓷的蓋頭
見到孟繁峰,是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院內(nèi)的一座小樓里。課題組一行五人進去,顯得辦公室有點局促狹小。他說他已經(jīng)退休。但他依然從事著井陘窯的文化考古研究工作。他曾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文博研究館員。他結緣井陘窯,可謂一次奇遇。
1989年,孟繁峰到井陘縣做文物普查工作,他在住處附近散步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古代瓷片。這令他驚喜萬分,他意識到地面下埋藏有不為人知的古代窯址。1993年,孟繁峰帶隊,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面積龐大的古代窯址,出土了部分精美的井陘窯完整器和大量瓷片。之后,又有計劃地發(fā)掘了幾次。共發(fā)現(xiàn)隋至元代的古窯址12處,據(jù)考察面積超過河北其他三大窯口。但出于各種條件限制,目前尚不具備系統(tǒng)發(fā)掘并建立古代窯址博物館。為此,孟繁峰很是遺憾。他一手發(fā)掘了許多令人贊嘆的歷代井陘窯精美瓷器,但如今只能鎖在倉庫里,無法讓更多的人了解井陘瓷。
2000年,耿寶昌先生得知井陘窯發(fā)掘出一系列的精美瓷器和發(fā)現(xiàn)獨特的戳印填彩工藝后,便來到井陘縣調(diào)研。孟繁峰見證了耿老對井陘窯的高度評價,從此,被歷史云煙掩蓋千年的井陘窯一躍進入河北省四大窯口之列。這是耿老提出來的。孟繁峰激動地說。他非常敬佩耿老對古代陶瓷的高度理解和長遠目光。雖然井陘窯文化的傳播還需更進一步加強,尤其井陘窯瓷器的復燒任重而道遠,但畢竟井陘窯與磁州窯、邢窯、定窯并列,成為河北省古代重要窯口的代表。這是歷史和人物因緣聚合的結果。孟繁峰依舊熱情不減當年,孜孜不倦地將自己的大量時間精力投入井陘窯文化的恢復和發(fā)展中。
孟繁峰作為一個多年研究老窯瓷的學者專家,強烈呼吁相關機構和部門一定要有規(guī)劃地保護好地面下埋藏豐富的古窯址,盡快建立古窯址保護區(qū)。并希望每一個井陘人,尤其是有能力有資源的機構和個人,加強井陘窯文化的研究,由此而帶動井陘窯瓷器的復燒和傳承。
田旭光:帶著你的美麗,帶著你的熱誠,乘上我的快車
在旭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我們見到了致力于井陘老窯瓷文化傳播事業(yè)的田旭光先生。
我是曲陽人,為什么對井陘老窯瓷感興趣,這要從我們河北的老窯復燒產(chǎn)品一次國外展說起。那次展,河北四大老窯口瓷器,唯獨少了井陘窯的。于是我就琢磨怎樣復燒一批井陘窯瓷。2013年,我開始在孟繁峰老師指導下成立了一個井陘老窯瓷傳承團隊,有考古指導的,有研究器型的,有研制釉色的,經(jīng)過一番努力,燒制了一批成品。
田旭光是退伍軍人出身,給我們介紹時,言語間透出一股退伍軍人的熱誠與干練。
他給我們介紹展柜里的燒成品,介紹露臺上的爐窯。
我主要是做文化產(chǎn)業(yè)的,任務是把平臺搭建好,為河北老窯瓷乃至其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做一個好的穿針引線人,讓河北的名優(yōu)特產(chǎn)走出河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玻璃展柜中擺放著河北四大窯口的非遺傳承人、制瓷大師復燒的精美作品。
他還領我們參觀了石雕、泥塑、剪紙等其他非遺傳承人的作品。
在田旭光的書桌上,有一幅他剛寫完的書法“精氣神”。
一位儒雅的文化傳播者在呼喚:帶著你的美麗,帶著你的熱誠,乘上我的快車來。
李懷林:我家門前有寶貝,一朝識得,半生結緣
李懷林原是井陘北橫口村的黨支部書記,前些年,他招待結識了省城考古專家孟繁峰帶領的井陘窯探查隊,跟隨專家們發(fā)掘老窯址并撿拾碎瓷片,在學習實踐中,他逐漸了解到井陘窯文化,并愛上了這行。
以前,他愛在河灘中撿拾當?shù)仄媸,考古專家走了以后,他又多了一個愛好,撿拾碎瓷片。
每天早晚,除工作之余,他都不忘撿拾瓷片。哪里有建筑工地,哪里被水沖擊,他都及時地趕到,搶救性地撿拾一些暴露在外的帶著歷史記憶的瓷片。
撿拾回來后,他都會標明發(fā)現(xiàn)時間、地點和裝飾工藝,清洗歸類,貼上標簽。若有不懂處,待專家再來時或他專門到省城時進行請教。
日積月累,李懷林已積累井陘老窯瓷瓷片數(shù)萬片,他都仔仔細細裝在白色塑料箱中,足有500箱。
李懷林專門領我們到他的老家北橫口村的老宅,看他收集的各個朝代的瓷片。
院里滿是石頭,屋里滿是瓷片。
李懷林一一向我們介紹他的寶貝,尤其是老窯瓷片。這是唐代白瓷,這是宋元的戳印填彩。這是點彩,這是兔毫、油滴、茶葉末。
一箱,又一箱,每一箱都有明晰的標簽,甚至有的箱里每一塊瓷片都標有地名。
他一口氣打開十多箱瓷片,真是讓我們目不睱接。
他自豪地告訴我們,他的瓷片標本經(jīng)常被省城的專家借去研究。
他現(xiàn)在一家企業(yè)負責園林工作,每天下班都雷打不動地去撿瓷片,夏天雨水沖刷出的瓷片多,他更不會放過這個好時機。他的理想之一,是先在自己縣城的家里建立一個井陘窯瓷片藝術館,讓更多人感知井陘窯文化的魅力。(文/生龍 李田玉 攝影/王牧)
李懷林領著課題組一行到南橫口村查看古窯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