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乾德六年官樣印模
四川伍秋鵬
據文獻記載唐宋時期燒制貢瓷的瓷窯有浙江越窯、龍泉窯、河北邢窯、定窯、河南鞏縣窯、鄧窯(內鄉(xiāng)大窯店窯)、陜西耀州窯、江西景德鎮(zhèn)窯、福建建窯等。唐宋時期,四川地區(qū)的瓷業(yè)發(fā)達,窯場眾多,從現已發(fā)現的實物來看,邛窯、磁峰窯、廣元窯、西壩窯、涂山窯、清溪窯等瓷窯都取得了很高的制瓷成就,產品制作精良,并具有顯著的特色。那么,它們是否曾為當時的官府和朝廷燒制貢瓷呢?
四川古代瓷窯是否曾燒制貢瓷,在古代文獻中無相關記載。清代乾隆年間唐衡銓著《唐氏肆考》言:“蜀王建報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致語云:‘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清代朱琰《陶說﹒古窯考》云:“按王蜀報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致語云:‘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則秘色是當時瓷器之名,不然吳越專以此燒進,而王蜀亦取以報梁耶。”有學者據此認為四川邛窯在五代時曾燒制鑲金棱邊的“秘色瓷”貢獻給中原王朝(參見陳麗瓊:《試談重慶、四川的古外銷貿易瓷》,《古代陶瓷研究》第35頁,重慶出版社,2001年)。又言“在重慶博物館中有一件秘色瓷碗,從工藝特點來上看屬于成都青羊宮窯產品”(見陳麗瓊:《四川古代陶瓷》第48頁,重慶出版社,1987年)。有民間古陶瓷研究者也持類似觀點,“在多次親眼見過四川出土的玉質感特強的‘艾色’瓷片之后,我深信,四川當時確實能燒制出“秘色瓷”(張?zhí)扈ⅲ骸豆糯拇ㄇ啻杉捌涫詹亍,《收藏界?005年第3期)。
據《全唐文》卷一二九前蜀皇帝王建《答梁主書》原文為:“右件鞍馬,及腰帶、甲胄、槍劍、麝臍、琥珀、玳瑁、金棱碗、越瓷器,并諸色藥物等,皆大梁皇帝降使賜貺。雕鞍撼玉,堅甲爍金,十圍希世之珍,六轡絕塵之用,槍森蛇桿,劍耀龍鋒,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上藥非蜀都所紀,名香從外國稱奇。遠有珍華,并由惠好,顧酬謝而增愧,仰渥澤以難勝,捧閱品名,實慚祗受”(見董誥等編:《全唐文》第2冊第777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由此可知,金棱秘色瓷等物是梁國皇帝朱溫“賜貺”給前蜀皇帝王建,而非王建報朱梁的信物。唐衡銓所著《唐氏肆考》、朱琰所著《陶說》,在征引文獻時,將謝物信書誤為報信物書,以致賓主關系顛倒。這一錯誤,董其祥先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所撰的《秘色瓷考辨兼論蜀窯秘色瓷》一文中已經指出(參見《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1987年晉江年會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 1988年),但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后來的研究者在熱愛家鄉(xiāng)情節(jié)的主導下,將清代唐、朱二人的錯誤進一步加以引申、附會,進而得出了四川邛窯曾經燒制秘色瓷的觀點。
雖然古代文獻中沒有四川瓷窯燒制貢瓷的記載,但現已發(fā)現的帶銘文的印模和實物,以及一些官樣造型的陳設器,卻可以證明四川古代瓷窯曾經燒制過貢瓷。
一、邛窯貢瓷
據目前已發(fā)表的考古資料,邛窯遺址曾先后出土過2件刻有“官樣”銘文的印模。
1.1986年在邛崍十方堂窯址發(fā)掘中,出土一件盒蓋模(外模)。半圓形,外拱內凹。直徑8.8厘米,高3.5厘米。凹面的主體圖案為蓮瓣、葵瓣、菊瓣紋,以聯珠、草葉紋相襯。拱面刻“乾德六年二月上旬官樣,楊全記用”十四字銘文(見陳顯雙:《邛窯古陶瓷簡論——考古發(fā)掘簡報》,耿寶昌主編:《邛窯古陶瓷研究》第198~199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年)(圖3之8)。
2.1993年在邛崍市邛窯唐代民居建筑遺址出土一件蓮花紋盤印模(內模)。印模直徑13厘米,厚3.3厘米。印模背面有深淺不一的不規(guī)則圓形氣孔,應是燒制時的防裂氣孔。印模正面的壁為五瓣花口,模面中心雕刻排列規(guī)整的蓮子(共40粒),蓮子外刻一圈凹弦紋,弦紋外刻一周花蕊(圖1)。印模背面陰刻“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樣,楊全記用”十五字環(huán)讀銘文(圖2)(參見李子軍:《邛崍市發(fā)現紀年銘文印!,《成都文物》1996年第1期)。
圖2、印模銘文拓片
圖3邛窯窯址出土的印模(據《邛窯古陶瓷簡論——考古發(fā)掘簡報》整理)
據考,歷史上曾有兩個“乾德”年號,一為五代前蜀時期王建之子王衍即位時所用的第一個年號,連用六年(919~924年);一為北宋趙匡胤稱帝后用的第二個年號,共用四年(963~968年)。因此,這兩件印模的年代應是五代前蜀王衍時期的乾德六年。
這兩件印模的發(fā)現,說明邛窯在五代時曾為皇室燒造貢瓷。以這兩件印模為標準,可以判定邛窯窯址中出土的同類模具也應是燒制官樣貢瓷時使用的模具,進而可以識別出一大批邛窯官樣貢瓷(圖3)。邛窯貢瓷有碗、盤、粉盒、香爐、俑(包括佛像、胡人、武士)、盞托、杯等,其中碗、盤、盞托、杯、粉盒等器物均為仿金銀器的造型,與同時期的浙江越窯在造型上有相似之處(圖4~圖8)。釉色有青釉、三彩兩大類。器物上多有印花、刻劃花或貼塑裝飾。印花題材豐富,動物紋有龍、鳳、鳥、鸚鵡、魚、虎、蝴蝶、人物、飛天、佛像、獸面;植物紋有蓮花、芙蓉、牡丹、卷草等。
圖4邛窯窯址出土的模印器物(據《邛窯古陶瓷簡論——考古發(fā)掘簡報》整理)
圖5五代邛窯青釉印花蓮紋盤(張?zhí)扈⒐﹫D)
圖6五代邛窯青釉印花鳳紋粉盒
圖7五代邛窯綠釉印花飛天紋粉盒(胡維忠藏)
此外,邛窯產品有部分器物,如省油燈、瓜楞水盂、瓜楞小罐、執(zhí)壺、水注、水洗、硯臺、凈瓶、刻花彩繪大盆、梅瓶、葫蘆瓶、海棠杯、葵口碗、雕塑獅子等,制作精美,釉質肥潤,釉色有乳濁綠釉、青釉和三彩(有的為三彩中的單色綠釉、黃釉),器物上多有釉斑、彩繪、刻劃或貼塑、雕塑等裝飾(圖9~圖11)。這些器物雖然無相應的印模或銘文可以直接證明它們是貢瓷,但從制作質量來看,其中應有一部分是邛窯貢瓷。
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出土的隨葬瓷器,有大盆1件、四系罐2件、六系罐1件,碗2件,綠釉燈臺2件,依發(fā)掘報告所述,四耳罐、六耳罐、碗是成都琉璃廠產品,綠釉燈臺為邛窯產品(圖12)(參見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fā)掘報告》第63~65頁,文物出版社,1964年)。五代后蜀重臣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張虔釗墓出土的瓷器,有四系罐4件、碗2件,從考古發(fā)掘報告的描述及附圖看,全部應是邛窯產品(參見成都市文物管理處:《成都市東郊后蜀張虔釗墓》,《文物》1982年第3期)。盡管這兩座墓中出土的瓷器,與以上依據印模識別出來的官樣貢瓷,在器類和制作質量上存在差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并非邛窯中的精品,但它們出土于當時的皇帝和王公大臣這樣高級別的墓葬中,并且全部都是邛窯產品,說明邛窯在五代時期是前蜀和后蜀皇宮和官府用瓷的主要燒造者。
二、廣元窯貢瓷
廣元窯在古代文獻中不見記載,直至1930年出版的《重修廣元縣志稿﹒陶瓷業(yè)》中才提到縣北磁陶堡有陶瓷遺存,推測其年代為明代。蘇軾曾寫過一首題名為《送南屏謙師》的詩:“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xù)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有觀點認為:“東坡這首詩,歷來都認為是詠建窯的。但廣元窯與建窯有同樣的兔毫和鷓鴣斑兩點特征,而鵝兒黃酒又是四川特產,所以就完全有可能是詠的廣元窯,則廣元窯為世所珍,當自宋就開始了。”(見雷喻義主編:《巴蜀文化與四川旅游資源開發(fā)》第222頁,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此說顯然很牽強的,缺乏事實的依據。
雖然廣元窯是否燒制貢瓷,缺乏相應的文獻記載,但現已發(fā)現的廣元窯瓷器卻為我們提供了肯定的實物證據。
1.廣元窯黑釉口盞?趶10.9厘米,高6.7厘米,底徑3.6厘米。斜腹、斂口,餅足中心微下凹,形成淺圈足。盞內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黑釉,底足及外壁下半部近底處無釉,露出黑色化妝土。從底足可見胎質較粗含有細砂粒。圈足內刻楷書“供”字款,字體筆畫流暢,應是在胎體未完全干透時所刻(圖13、圖14)。
據目前的資料,在瓷器上刻寫“供”字款的瓷窯還有越窯。據林士民著《青瓷與越窯》一書,越窯北宋時期的銘文“貢(瓷)窯類有貢、內等”,并附有一件刻劃雙蝴蝶紋“供”字款盤標本的圖片(圖15)。(林士民:《青瓷與越窯》第233、23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又據林士民《越窯青瓷銘文器的研究》一文,在上林湖后施岙窯址曾出土刻有“供”字款的圈足碗底(見《浙東文化》1998年第1期)。據童兆良《上林越器單字款》一文統(tǒng)計,越窯出土刻“供”字款器物的窯址有馬家灘、燕子窠、后施岙等多處(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五輯)——2002越窯國際學術討論會專輯》)。此外在民間收藏的實物標本中,也見有外底圈足中心刻“供”字款的盤標本(圖16)。
廣元窯和越窯瓷器上的“供”字款,與建窯黑釉盞上刻寫的“供御”或“進琖”銘文具有相同的意義,其目的都是為了標明此類器物是專門供給皇帝和宮廷使用的貢瓷。據蔡京的《太清樓特燕記》載,宋徽宗曾用建窯兔毫盞款待群臣,在宴會上“執(zhí)事者以寶器進,上量滿酌以賜,命皇子宣勸,軍臣惶恐飲釂。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斗茶飲之”。建溪毫盞,即建窯兔毫盞。
2.廣元窯瓷器中的玉壺春瓶(汝窯、官窯中的類似造型有學者稱為“鵝頸瓶”)、觶式瓶、細頸膽瓶、鼎式爐、橄欖式貫耳瓶等器物,在形制上與同時期的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著名瓷窯的同類器物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與龍泉窯的器形尤為相似(圖17,說明:1.南宋龍泉窯三足鼎式爐2.南宋龍泉窯貫耳瓶3.南宋龍泉窯觶式瓶4.南宋官窯膽式瓶5.南宋官窯鵝頸瓶6.南宋官窯直頸瓶7.宋代汝窯細頸瓶8.宋代汝窯鵝頸瓶9.宋代哥窯膽式瓶10.宋代哥窯三足鼎式爐11.宋代哥窯貫耳瓶12.金代鈞窯膽式瓶)。這個幾個瓷窯在宋代都具有貢窯或官窯的性質,廣元窯與它們的某些產品在造型上的相似性,除卻時代共性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在于它們都是在按宮廷的要求燒制貢瓷,所以產品的形制必須要符合皇帝和上層貴族的審美標準。廣元窯這些造型的器物,除有黑釉外,還有獨具特色的綠釉和黃釉產品,器物造型優(yōu)美,產品質量很高,屬于廣元窯中的高檔產品(圖18~圖23)。廣元窯黑瓷中有兔毫、玳瑁等裝飾品種,其中黑釉兔毫盞在形制、底足和釉色等方面幾乎與建窯黑釉兔毫盞完全一致,并且制作質量毫不遜色(圖24)。因此,廣元窯的這些器物,作為貢瓷進獻給宋代宮廷使用是完全可能的。
三、四川磁峰窯、重慶清溪窯有燒制貢瓷的可能性
除廣元窯外,宋代四川地區(qū)燒制高質量瓷器的瓷窯還有磁峰窯、金風窯、西壩窯、涂山窯、清溪窯等,它們的產品中也有鼓腹長頸瓶、觶式瓶、細頸膽瓶、鼎式爐、花口瓶、梅瓶等符合宋代貢瓷造型特征的器物。就產品質量而言,以磁峰窯白瓷、清溪乳濁釉瓷最為精良,最有可能燒制貢瓷。
磁峰窯白瓷中的觶式瓶和刻花香爐,釉色潔白,修胎精細,可與北方定窯媲美(圖25)。清溪窯中的乳濁釉觶式瓶、膽瓶、花口瓶、梅瓶、碗等精品,造型優(yōu)美,釉色與制作質量絲毫不輸北方鈞窯瓷器(圖26~圖28)。雖然目前尚無相關文獻資料或可靠的器物銘文證明這兩個瓷窯曾經燒制過貢瓷,但從其形制特征和產品質量分析,它們完全符合宋代貢瓷的標準。因而,四川磁峰窯、重慶清溪窯有曾經為朝廷燒制貢瓷的可能性。當然,這一觀點,目前只是一種假說,有賴將來發(fā)現可靠的刻寫有相關銘文的實物予以證實。(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