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取笑者自取其辱
晉朝劉道真讀過書,由于遭受戰(zhàn)禍,流離失所,無以為生,只好到一條河邊當(dāng)纖夫。劉道真素來嘴不饒人,喜歡嘲笑別人。一天正在河邊拉纖,看見一個年老的婦人在一只能上搖櫓,道真嘲笑說:“女子為什么不在家織布,而跑到河里劃船?”那老婦反唇相譏道:“大丈夫為什么不跨馬揮鞭,而跑到河邊替人拉纖?”
又有一天,劉道真正在草屋里與別人共一只盤子吃飯,見到一個年長的婦人領(lǐng)著兩個小孩從草屋前走過,三個人都穿著青衣,就嘲笑她們說:“青羊引雙羔。”那婦人望了他一眼,說:“兩豬共一槽。”道真無言以對。
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愛故意找碴兒、尋釁滋事,想讓別人下不來臺。這時你如果退避三舍,必會遭人恥笑;如果視而不見,也難免有軟弱之嫌。你想化被動為主動,反唇相譏,既可讓尋釁者無言以對,也能在主動中有臺階可下。張因和李意見相左,便想在公眾場合故意給李難堪。李在一次發(fā)言中,不慎讀錯了一個字,張便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李:“水平太差,那么簡單的字都不認(rèn)得,還好意思在眾人面前說話!”李見張故意尋釁滋事,也就不客氣了,笑著對他說:“這總比你作錯事不認(rèn)帳還強出一點吧!”李的話實際是事出有因,張在損壞了別人的東西后,非但自己不承認(rèn),還欲嫁禍于人,但又被人揭穿。因為這件丑事人人皆知,因而李的話一出,眾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視而笑。張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
李在下不了臺的情況下,運用反辱相譏之法,轉(zhuǎn)移了視線,巧妙地回?fù)袅藦埖奈耆,也使自己從窘境中擺脫出來。
齊國的相國晏子,將出使楚國。楚王知道這個消息后,便對他左右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很善于言辭的人,現(xiàn)在正動身來我國,我想侮辱他,用什么辦法呢?”左右的人出了個主意。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舉行酒宴來招待他。正當(dāng)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兩個差人捆著一個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問道:“你們捆綁的這人,是干什么?”差人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盜,是嗎?”
晏子站起來離開席位,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是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桔樹。桔樹和桔樹雖然長得很像,但它們結(jié)出的果實味道卻不大相同。桔子甜,桔子酸,為啥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齊國土生土長的人,在齊國時不做賊,一到楚國就又偷又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慣于做賊么?”
楚王聽后苦笑著說:“德才兼?zhèn)涞氖ト,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現(xiàn)在具有些自討沒趣了。”
人們總難免碰到一些無理取鬧的人,常常大發(fā)一通怒火,大罵一頓無賴,可到頭來,對方還是振振有詞,頭頭是道,自己倒氣得手腳發(fā)顫,只會說:“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那么,應(yīng)該怎樣說話,才能反擊無理取鬧的行為,使得對方覺得理虧、詞窮。無言以對呢?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激動,要控制情緒。這個時候的心境平和對反擊對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現(xiàn)自己的涵養(yǎng)與氣量,以“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氣概在氣質(zhì)上鎮(zhèn)住對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顏動怒,變臉作色,這不是勇敢的行為。二是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只有平靜情緒,才能從容選出最佳對策,否則就可能做出莽撞之舉。
在反唇相譏的過程中,不能說了半天,還不得要領(lǐng),或詞軟話綿。打擊點要準(zhǔn),一下?lián)糁幸Γ环磽袅σ,一下子就使對方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