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老師教導學生應該因材施教一樣,想激發(fā)員工的潛能,不同層次的人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我的御人之道,則糅合了法家、儒家和道家的精神,從基層人員到高階主管,各有不同。
法家從“賞罰”來主導人的行為,招募新員工時,我們注重專業(yè)能力,會察看他的學歷背景是否和壽險相關。管理這些基層人員,我采用法家精神,有賞有罰,所有規(guī)定都白紙黑字寫下來,看他是不是準時上下班、懂不懂公司的做事方法,是否遵守公司的紀律和規(guī)定,否則新人就會養(yǎng)成壞習慣,公司遲早也會出亂子。但是這種方法并不保證公司成功,我認為這只是基本的管理,就像社會一定要有法律,但是有好的法律并不代表有好的國家。
儒家的出發(fā)點是人性本善,強調(diào)“忠”“吮之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規(guī)范得非常清楚,個人利益絕對不會凌駕團體之上,非常適合用來帶領一個團隊。一個做中層主管的人,最好能夠采儒家“人性化”的管理,以身作則、以德服人,相信一定能贏得員工的心,也能讓基層專業(yè)人才得到最好的發(fā)揮。而世事變化無常,很多事情成功與否端看時機,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決策者只能盡力而為,制勝關鍵在于能否讓公司的優(yōu)勢和環(huán)境的大趨勢巧妙配合。有時要比流行領先一步,有時要和市場逆勢而為,好像黑里有白、白里有黑,可能今年虧損,明年就翻身,正和道家思想的奧妙之處不謀而合。
道家思想對公司的決策領導層最為受用,了解到公司賺錢時不必太快樂,反之也不用太悲傷,有時候看開了,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法、儒、道融于一心
我年輕的時候走法家路線,老板交派的任務,我一定全力以赴,即使熬夜都要完成,而且為自己設下很嚴厲的高標準。開始帶人以后,我終于知道,事情不能全部攬下來自己做,要懂得授權與分享,鼓勵別人把事情做好。我發(fā)現(xiàn):“部屬有意愿做事情比有能力做更重要!”
這方面儒家的訓練很好,用“仁義道德”自我要求,讓部屬覺得你是很好的老板,工作起來很有安全感,對社會大眾也有貢獻。再上一層成為公司的領導人后,道家那套“天時、地利、人和”對做決策很有助益。我的腦袋里經(jīng)常有很多理想、目標渴望實現(xiàn),但不會一想到就沖動去做,我會再三反思:“是不是非現(xiàn)在做不可?”“有沒有與眾不同的方法?”這就是道家主張的“謀定而后動”,或是順水推舟,跟著天時去做。尤其經(jīng)歷這么多轉折以后,我發(fā)現(xiàn)人生有很多際遇真的是“天時”所促成的。當然,落到管理的現(xiàn)實面時,很多時候三者之間不一定要分得那么清楚。因時因地而制宜,有時候法家色彩多一點,有時候儒家精神強一些,有時候則是道家的味道濃一些。但總括來說,越是基層的管理,法家方法的比例越重;層級越往上,道家的比例就越重,而我最向往的,則是道家的“無為而治”。
我很少板著臉教訓人,都是鼓勵干部說:“放心,有事我會負責任,大家只管好好去做,成功了,就是各位的功勞。”后來有位部屬告訴我,每次我一說這句話,他們其實心知肚明“責任都是他們的”,壓力非常大,但還是全力以赴,因為他們不愿意令我失望。能夠管理于無形之中,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世事多變,常常不是按照計劃進行,所以一定要一部全世界最好的機器來運作。而“全世界最好的機器”就是“人”!人最復雜了,絕無任何其他機器、計算機或科技足以替代人。如何將人的能力發(fā)揮到極致?如何發(fā)動這部最高明、最萬能的機器?是每一個領袖必修的課題。每回有人邀請我演講“如何激勵員工”的主題時,我都會用投影機秀出“三個圓圈”的故事。這三個圓圈分別代表了:應做、能做和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