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中華陶瓷網 [簡體版] [繁體版] [網通站]  會員中心  RSS定閱  留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中華陶瓷網
 網站首頁 行業(yè)專題 人物專訪 陶瓷收藏 電子雜志 陶瓷裝飾 經營管理 會員服務 廣告服務
 直通產區(qū) 福建德化 景德鎮(zhèn)市 佛山潮州 山東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網動態(tài) 網站建設
首頁  資訊  企業(yè)  產品  供應  求購  展會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術  圖庫  百科  營銷管理  陶瓷之路
首頁  | 經營管理 | 營銷專題 | 人際溝通 | 創(chuàng)業(yè)天地 | 網商 | 職場生涯
信息內容
 
 您的位置: 首頁>營銷管理>>管理真經>>|
刻意練習是卓越管理之母

發(fā)布:2007-6-18 21:38:07  來源: 牛津管理評論 [字體: ]

  研究表明,缺少天賦與不能出類拔萃無關,成功的秘密在于艱苦而嚴格的訓練以及努力工作

     是什么讓泰格•伍茲(Tiger Woods)成就非凡?是什么讓沃倫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成為世界頂尖投資人?我們曾經以為自己知道答案: 因為他們生來就具備了從事各自職業(yè)的天賦。這正像不久前巴菲特對《財富》雜志所說的: “我天生就喜歡分配資本。”有這種天賦的人可謂萬里挑一。你沒有,就是沒辦法。

     行了,伙計,事情沒這么簡單。首先,人并不具備生來就能做某項工作的天賦,因為并不存在特定的天賦(對不住了,沃倫)。誰也不是天生的首席執(zhí)行官,或者天生就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你只有通過長年、大量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卓越。不是一般的努力,而是艱苦又嚴格的那種。比如巴菲特,人們都知道,他非常自律,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研究潛在投資目標的財務報表。對你來說,好消息是有沒有天賦并不重要,天賦與卓越之間關系不大,甚至根本無關。你完全可以改變命運,甚至達到卓越。科學家在多個領域里得到了驚人相似的結論。要知道,有天賦不意味有著智慧,不意味著有上進心,不意味著有個性特點。它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可以讓人把某件事做得特別好。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邁克爾•J•豪(Michael J. Howe)、簡•W•戴維森(Jane W. Davidson)、約翰 A 斯魯博達(John A. Sluboda)在經過廣泛研究后得出結論: “我們調查出的證據(jù)表明,擁有天賦并不能導致卓越。”

     如果想了解科研人員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讓我們先考慮一下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幾乎在所有需要艱苦學習的領域,絕大數(shù)人都是一開始學得很快,然后減慢,最后完全停滯了。但少數(shù)人卻能花上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繼續(xù)提高,最終達到卓越。人們不禁會問: 這是為什么?[佛羅里達大學教授 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說,這是研究人員的“終極難題”。埃里克森等人是這一領域最杰出的研究人員] 某些人為什么能繼續(xù)提高?答案要從對各領域杰出人士的長期觀察說起。1993 年,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發(fā)表了里程碑式的論文,自那以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進行了數(shù)十項研究,許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體育、音樂和國際象棋上,因為對這些領域的成就進行長期評估和制作圖表相對容易?茖W家們還考察了其他領域,其中也包括商業(yè)。

     第一個重大結論是,不努力就不可能達到卓越。你可以認為,只要找到你有天賦的領域,你就會自始至終保持卓越,但這種情況并不存在。沒有證據(jù)表明,一個人無需歷練和實踐就能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大量證據(jù)顯示,即便最具才華的人,也需要 10 年左右的努力才能達到一流的境界。這更支持了剛才的“天底下沒有免費午餐”的說法,而且它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研究人員稱之為“10 年法則”。那么,該怎么解釋鮑比•費舍爾(Bobby Fischer)的情況呢?他可是 16 歲就成為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了!實際上,這條法則對他也成立: 他曾精心鉆研了 9 年。正如南加州大學的約翰•霍恩(John Horn)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松永浩美(Hiromi Masunaga)所注意到的,“10 年是很粗略的估計,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將它看成是最低值,而不是平均值。”很多領域(如音樂、文學)的杰出者要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巔峰。

     所以,卓越可不是能夠信手拈來的,而是要經過艱苦努力。但光努力還不夠,因為很多人努力了幾十年也沒有實現(xiàn)卓越,甚至沒有取得大的進步。只有那些花大量時間進行“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人,才可能成為本領域的佼佼者。“刻意練習”的行為,力求改善成績,超越自己的能力,對結果做出反饋,并進行高水平的重復練習。舉個例子說,大多數(shù)高爾夫球愛好者的水平無法提高,這是因為,僅僅打出一桶高爾夫球,那不叫刻意練習。用 8 號鐵桿擊球 300 次,力爭將球打到距旗桿 20 英尺以內的成功率達到 80%,不斷觀察和做出相應調整,每次都練上幾個小時──這才是刻意練習。持之以是關鍵。埃里克森說: “我們發(fā)現(xiàn),各領域的精英每天花在練習上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周末也是如此。”

     在相當多的領域里,都可以找到同樣的證據(jù)。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一群 20 歲的小提琴演奏者,最好的一組(由音樂學校老師評定)平均每人做過 1 萬小時的刻意練習;較次的一組為 7,500 小時,再次的一組為 5,000 小時。在外科、保險銷售和幾乎所有體育項目上,這種情況無一例外?桃饩毩曉蕉,成就越大。大量的刻意練習,就意味著卓越。

     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贊同天賦無稽論,但他們并非反對這一觀點的核心,只是對邊緣的問題持有異議。首先,有些東西不可計量。兩位運動員也許同樣努力,可如何解釋新英格蘭愛國者隊(New England Patriots)四分衛(wèi)湯姆 布拉迪(Tom Brady)可以在比賽的最后兩分鐘有更勝一籌的表現(xiàn)呢?還有,研究人員曾提到,有些神童在非常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說話、閱讀和演奏音樂。但調查表明,這些情況一般與他們父母有很大關系。此外,很多神童并沒有在他們小時了了的領域里到達卓越,而很多佼佼者在小的時候表現(xiàn)平平。當然,部分重要的特質得分來自遺傳,但與體格、極高的智力相比,這些因素對他們從事的職業(yè)的影響并不大,只是導致了他們不去從事某些職業(yè)。身高只有五英尺,肯定沒法去全國棒球聯(lián)賽(NFL)當前鋒,七英尺高的人也參加不了奧運會的體操比賽。而且,這些限制也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大。埃里克森指出: “有些象棋國際特級大師的智商只有 90 多。”研究做得越多,刻意練習理論就越發(fā)得到證實。


     從所有這些學術研究中可以看出,杰出者多年來在做什么。舉幾個例子。20 世紀最偉大的演講者之一溫斯頓 丘吉爾不斷地強迫自己練習演講。據(jù)說,鋼琴家弗拉吉米爾 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講過: “一天不練,我能聽出來;兩天不練,我妻子能聽出來;三天不練,全世界都能聽出來。”他絕對稱得上是魔鬼練習者。同樣的話,也可用于作曲家伊格納斯 帕德魯斯基(Ignace Paderewski)和歌唱家盧奇亞諾 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許多杰出的運動員都以日常訓練嚴酷著稱。在籃球方面,邁克爾 喬丹的訓練強度超過了他的球隊,盡管球隊的訓練已經十分艱苦。(喬丹并不具備很高的籃球天賦,要不然,他也不會落選高中時的球隊。)在橄欖球方面,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接球手杰里 萊斯(Jerry Rice)先后被 15 支隊伍棄用,因為它們覺得他太慢了。但通過極為刻苦的訓練,他終于將其他選手甩在身后。泰格 伍茲是研究結論的典型例子。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18 個月)就教他打高爾夫球,并鼓勵他刻苦訓練。到他 18 歲成為美國業(yè)余冠軍賽最年輕的冠軍時,他已經練了至少 15 年。和研究結論一致的情況還有,他每天都要長時間訓練,從未停止過改進,甚至兩次改變他的揮桿動作,因為這樣可以提高成績。

     無論是科學證據(jù)還是坊間傳聞,似乎都壓倒性地傾向于認為,刻意練習是成大功之母?墒怯袀問題: 商業(yè)該怎么樣練習呢?實際上,商業(yè)的許多元素是可以練習的。演示、談判、評估、解讀財務報告……這些都是可以訓練的。然而,這些還不是取得卓越管理成就的根本所在。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你能夠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憑借不完善的信息做出判斷和決策、與他人溝通、尋求信息,這些東西也能練嗎?能練,但練的方式與演奏肖邦的練習曲是不一樣的。

     毋寧說,這種練完全是去做你已經在做的事情──你在工作中已經形成了習慣性做法,而你需要對這些做法做一些重大的變更。首先,你可以給每項任務制定一個新目標: 不要僅滿足于完成,而要設法做得更好。寫報告需要資料的尋找、分析和提交,每一項都能加以改進。主持董事會會議需要最深入理解公司戰(zhàn)略,對未來的市場變化要有一種條理清晰的看法,并且為討論定下基調。每個人所做的每項工作,從基礎的到最高級的,都可以改進。

     有了這種心態(tài),人們就有了新的工作方式。研究顯示,這樣的人處理信息時更投入,記憶更長久。他們想更多地了解有關工作的信息,并尋找更多的視角。他們接受更長遠的觀點。這種觀念在他們具體行動時依然存在。他們不只是在工作。從更深的意義上說,他們在是積極改善工作。研究一再表明,這種思維方式的差別極為重要。例如,一位業(yè)余歌手在上歌唱課時,會認為這是一件好玩而且能釋放壓力的事。但對職業(yè)歌手來說正相反: 他們在課上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改進他們的演唱上。同樣的行動,心態(tài)不同。

     反饋十分重要。在商業(yè)中得到反饋并不難。但大多數(shù)人不是去尋找反饋,只是等著它來,一半人還希望它不要來。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領導力開發(fā)主管史蒂夫•科爾(Steve Kerr)說,沒有反饋,“就像隔著一道垂至膝蓋的簾子打保齡球。如果你不清楚你的成績如何,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 第一,你不再長進;第二,不再關心。”在有些公司,定期反饋是一種文化,如通用電氣。要是你無緣得到反饋,就自己去把它找出來。

     在此過程中,你的目標之一是建立研究人員所說的“業(yè)務的思維模式”,就是讓各種元素共同配合、彼此影響的模式。在這上面下的工夫越多,思維模式就越寬廣,績效增長效果就越佳。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的頭腦中始終保持一個能改變世界的技術行業(yè)的模式,審時度勢地改造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也有同樣的絕招: 身處 PC 時代的曙光,他看到讓人人桌上有一臺電腦的目標可以實現(xiàn),而且會創(chuàng)造出極其巨大的市場。約翰 D 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也預見到,石油會成為改變世界的新行業(yè)。拿破侖是這類人當中最杰出的。他不但能考慮一場大戰(zhàn)中的各種因素,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在這些因素發(fā)生意外變化時迅速做出反應?桃饩毩暫锰幎喽,很值得一做,但還必須有個條件: 要有常性,不能一曝十寒,否則毫無益處。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工作已經夠辛苦了,不能再苦了。上面那些做法實在太難、太苦,他們幾乎不會去做。又苦又難是肯定的。要是卓越那么容易實現(xiàn),豈不人人都能做到了?這把我們帶向有關卓越的最深刻問題。盡管專家們了解很多能產生卓越的行為,但他們對這些行為的來源卻知之甚少。一項研究報告的作者認為: “我們仍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些人從事刻意練習。”密歇根大學商學院教授諾爾•蒂希(Noel Tichy)說: “有些人比別人動力更強,對于這個問題,我答不上來。”事實的關鍵在于,我們并非受制于天賦。我們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奇怪的是,人們不太接受這種觀點。他們還是愿意相信,只要有天賦,求名求利便輕而易舉。但這種觀點卻悲劇性地限制了人們的成長,因為生活不可避免會遇到障礙,人們在此時會認為自己沒有天賦而放棄。

     也許我們不能期望所有人都達到卓越。這樣的要求太高了。但令人振奮和感到解脫的消息是,卓越不是為少數(shù)人準備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xiàn)卓越。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信息搜索
本類熱點  
營銷專題  
創(chuàng)業(yè)天地  
關于我們  本站新聞  產品服務  幫助中心  版權聲明  網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用  聯(lián)系我們  留言
版權所有 (C) 2006-2014 中華陶瓷網 Ctaoci.com 電子郵件:wxchina#qq.com
閩ICP備10020107號-1


掃一掃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