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犯了什么錯誤?
其實,幾個元帥絕對不如一個將軍。不管袁紹采納什么措施,按照正常的發(fā)展,都會取得預期的效果,不過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
一旦確定發(fā)展行動方向,那就得盡可能的消除反對意見,讓大家在一個方向上著力,力氣望一處使,而不是始終拿捏不定,希望尋求折中方法,讓部下在意見不合中出現內部紛爭。
一旦出現意見不合、內部紛爭的情況,寧可采取高壓手段,將反對意見掃掉,也不要左右搖擺,起伏不定。袁紹早期的行事干凈利落,發(fā)展壯大后,倒是經常左右搖擺、漂移不定。這樣的情況,也讓部下無所適從。無法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時間一長久,失敗已經是無法避免了。
袁紹最應該怎么做?
其實,袁紹最應該做的事情,是統(tǒng)一內部的意見,拿定一個主意,不管這個主意是好是壞,堅持下去。并設法壓制內部所有的不合意見,讓大家不要有所妄想,希望袁老大會改變意見。想出成績,都把腦筋用在現有的已制訂方向上,這樣就能夠保證大家能夠出力的一致性。
有時,行動方向或許是錯誤的,比如說派出劉備在曹操后方進行騷擾。但不需否認的是,成功是以錯誤為代價的,只要不是致命性錯誤,都是可理解的。繼續(xù)派出騷擾部隊,在無法取得成績僵持的正面戰(zhàn)場,維持現狀就足夠了,在曹操的后方,直到騷擾到曹操筋疲力盡,總歸會獲得成功的。
最為典型的對比對象,是赤壁大戰(zhàn)前的孫權,孫權獲得了成功。仔細探察一下孫權獲得成功的原因,恰恰在于孫權成功壓制了內部的不合意見,讓所有的人都接受周喻的抗戰(zhàn)意見,團結在周喻左右,讓其他人沒有第二選擇,只能在周喻的抗戰(zhàn)框架下謀事。
袁紹、孫權都是歷史風云人物,他們的得與失,很值得我們思考。為什么袁紹強大、曹操弱小時,袁紹卻失敗了;而曹操強大、孫權弱小時,孫權卻成功了。
壓制內部不合意見,是為了提高內部的凝聚力,不讓大家把精力浪費在其他方向上。壓制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搖擺只會導致更多的不合意見,更別提讓大家把腦筋動在一個方向上。
想在父母親間求平衡的做法,實際上,就象袁紹在官渡與曹操決戰(zhàn)前,希望在部下間謀求平衡一樣,不會有好結果的。
最應該做的,就是象孫權一樣,確定一個方向,并徹底壓制住其他人的意見,讓大家把精力全部用到一個方向上來。
簡白一點,就是采取必要的強權,去維持行動的方向的穩(wěn)定。
一個企業(yè)、一個組織,如果在管理者間出現紛爭,不管制訂什么樣的規(guī)章制度,不管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手段,都取不得預期的效果。原因就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牽扯與制約。
想消除這樣的相互牽扯與制約,最好的辦法就是恰當的強權管理,一如孫權式的強權高壓。
民營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因為企業(yè)擴大所導致的矛盾、以及人類自身的認識缺陷所造成的思維誤區(qū),無法避免意見不合的情況出現。
意見是永遠都不會統(tǒng)一的,但企業(yè)卻需要發(fā)展,那就需要消除意見不合的情況。唯有這樣,才能讓大家無可爭議的,在一個方向上出力,如此,取得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